2022年3月18日周五晚七点,“读书 读剧 读世:春天里的必威betway88”系列活动第二讲,著名电影编剧张珂老师的专题讲座《新主流电影剧本的守正与创新》在腾讯会议线上开展,讲座由李世涛副教授主持。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即使处在疫情防控的严峻情况下,也无法阻挡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全校各专业本科生、硕博研究生近三百人参与了此次讲座活动,反响热烈。在此次讲座中张珂老师讲述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实践经历,依托《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革命者》这三部作品,用独特的人生际遇和幽默的语言分享了在新主流电影剧本创作中的感悟和经验。
电影编剧张珂的代表作有《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革命者》等,编剧作品曾获飞天奖、百花奖最佳影片、金鸡奖评委会奖、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澳门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讲座伊始,李世涛老师向大家介绍电影编剧张珂老师,并鼓励同学们在准封闭期间不停止学习,利用好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紧接着,张珂老师开始进行讲座分享,此次讲座的内容分为五个方面。
一
分享成长经历
二
追根溯源
三
深究成因
四
以剧为例
以《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革命者》为例,张珂老师分享了作品的制作过程与创作历程。
《我和我的祖国》
——以小见大,组合与虚拟类型片强情节叙事
2018年11月,张珂老师抓住机会,受管虎导演邀请参与《我和我的祖国》中《前夜》篇章的创作。凭借对政治历史军事题材的积累和天赋,他迅速在圈内找准自身定位。《前夜》这一作品的创作属于命题作文,在所给的选题寻找独特的创作亮点进行破题。
那么该如何破题?
张老师分享了自己创作方法,海量的阅读资料(扎实的文学和资料)是创作的基础。从重大历史事件不为人知的一面出发,寻找真实的人物事件,重大事件背后默默无闻但是提供了重要作用的人物,是破题的关键。编剧对剧本的设计能力是破题的方法,在进行剧本创作时,面对海量的真实故事,要选取典型性的事件和人物进行拼接设计,在规定的戏剧情境中,塑造一个鲜活真实的主人公形象。《前夜》中开国大典前24小时电机损坏的的紧急情境的设置,让工人林治远这一小人物生动鲜活起来,受到《波士顿恐袭》的影响,构建戏剧性情境,建立基础矛盾,展现出剧本的戏剧性。
《金刚川》
——制片逻辑驱动的重工业电影时间线剧作法
在《金刚川》的创作中,张珂老师用一个词总结就是“工业化”,在《金刚川》的制作过程中,张老师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成熟,从六月开始筹备至十月上映,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金刚川》就走完了全过程,其中蕴含着电影的制片逻辑和工业化逻辑。
商业电影的本质是一个工业产品,《金刚川》便是在电影工业链条下被创作出来的一个商品。该作品的创作核心观念是“快速地、规划性地拍”,该片属于战争电影,在短时间内无法进行长线叙事,只能有选择的进行电影逻辑的建构,所以该片依照《敦刻尔克》这一电影为原型,进行多视角叙事,对“渡河”这一核心事件从四个视角进行创作,“三个导演、四个视点、一个场景”支撑起电影的情节叙事,按时保质的完成了该电影的创作。
独特的剧本创作方法是该剧的核心,但是多部门联合的制作方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创作中,要对电影制作的机制、对各职能部门的功能进行了解。张老师建议同学们跟组学习,了解和经历电影工业流程,有利于自身发展和剧本创作;同时职业编剧需要各方面均衡、了解知识,该电影中的“人桥”这一视觉效果要求编剧具有造型意识和画面意识。编剧不仅在于写作,更要触类旁通,多元发展。
《革命者》
——建党百年之际的守正担当,基于现代电影观念的创新。
《革命者》是李大钊的传记片。在创作传记片时,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公开的秘密、已知的故事,因为无法设计而会缺少戏剧性。传记片有两种创作选择,一是全景式人物传片,二是事件型人物传记片,由于李大钊的事迹无法用事件型人物传记片描绘出来,故张珂选择了全景式人物传记片的塑造方式,用七个不同的人物故事、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折射出李大钊人生的不同的方面。
采用时空交错、多线交织的方式,是现代电影观念的创新的体现。张老师以《离开雷锋的日子》《横道世之介》等人物传记类的作品为例子,分析了在创作人物传记片时多样的创作方法。
五
探讨交流,答疑解惑
最后,讲座尾声,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张老师也为同学们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答疑解惑。张珂老师对编剧的学生提出了建议:
一 要多看,保证自己的阅片量,做好知识的积累,通过看片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二 要多写,多参加剧本征集活动,多写才会有机会,抓住机会、努力尝试,用剧本作为求职的敲门砖。
三 要多表达,年轻人要有想法、有表达欲,好故事永远是稀缺的。
张珂老师用从业经历和电影剧本创作经验,引领同学们认识到中国电影新主流大片的创作趋势和电影的制作机制,走进电影创作的过程,使同学们在以实践之力、守时代之正、创主流之新方面,受到很大启发。